达拉特历史文化悠久,古为“骑射之地、游牧之所”,蒙元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西口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境内有闻名全国的响沙湾、恩格贝等旅游景区和秦直道、昭君坟等名胜古迹。
远古文化:
古人类遗址遗存地
秦汉文化:
秦直道穿越之乡
王昭君经过之地
蒙元文化:
成吉思汗八白室集中之地
窝阔台汗祭祀圣地
古日别勒津哈屯陵所在地
鄂尔多斯济农的故里
敖包文化故乡
近代文化:
历史巨著《蒙古黄金史》产生地
伊克昭盟建盟之地
森吉德玛出嫁之地
北鄂尔多斯歌舞之乡
宗教文化盛兴地
草原上的黄河文化发展之乡
革命烈火燃烧之地
现代文化:
文学巨著《玉泉喷绿》产生地
沙漠文化发祥之地
工业文化振兴之地
生态文明复兴之地
1、古人类遗址遗存地
位于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瓦窑村罕台川东岸,响沙湾对面的瓦窑遗址,是鄂尔多斯地区发现较早、规模较大、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一处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为认识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古人类社会组织、经济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活习俗等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在鄂尔多斯地区远古历史的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瓦窑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距今约55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即海生布浪文化),历经春秋、战国,延续到汉代。发现了古人类居住的房址和用于贮存东西的窑穴、烧造陶器的陶窑以及埋葬小孩的瓮棺葬和成人的竖穴土坑墓等。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陶制器皿及日常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其中有“海生布浪文化”阶段的彩陶钵等各类珍贵陶器、磨制而成的石斧等各类精制石器;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的折沿陶盆等,展示了达拉特古人类文化。
达拉特境内的二狗湾古城、赵长城、魏长城、塔尔召白塔等诸多历史遗存,成为珍贵的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秦直道穿越之乡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修筑的秦直道起于云阳县林光宫,迄于九原郡(今包头),北段穿越鄂尔多斯乌审旗、伊金霍洛旗、东胜区和达拉特旗。在达拉特旗的吴四圪堵等地至今还能看到断断续续的秦直道遗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后,认为“六国已灭,唯一危我大秦皇朝的是盘踞阴山一带的匈奴族”,因而为了防御匈奴和运回黄河南北的粮,“堑山湮谷”修了一条宽敞平坦的直道。秦直道修通后,事实上打通了南北通道,加速了汉、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融,推动了社会文明进程。达拉特,作为秦直道穿越的地方,留下诸多中原农耕文化遗存,为在达拉特形成多元文化奠定了基础。
3、王昭君经过之地
王昭君,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后宫的待诏。公元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势下,王昭君自愿出嫁匈奴,与呼韩邪单于相亲,为汉匈两族的和亲,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民族和睦的佳话,世代传颂。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当年,汉元帝下诏将这一年的年号改为“竟宁元年”,表示边境安宁,民族友情世代相传。后王昭君受封为“宁胡阏氏”。王昭君远嫁匈奴胡汉和亲时,顺着秦直道途经达拉特境内,为达拉特留下汉匈文化遗存。
4、成吉思汗八白室集中之地
十五世纪中叶,鄂尔多斯部大批进入宝日陶亥时,漠北的四大鄂尔多等奉祀之神与鄂尔多斯的白宫合并,使八白宫全部集中于鄂尔多斯。随着蒙古王朝及守护部落的变迁,八白宫辗转南北。因政局不稳,成吉思汗八白宫随守护者鄂尔多斯部在河套地区迁动。约1520年(正德十五年)以后,在博迪阿拉克可汗(1504— 1547年)时期,成吉思汗八白室随巴图蒙克达延汗的四子巴尔斯博罗特(1488—1531)的长子衮必里克图1531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后进入黄河南岸的乌兰淖尔附近。巴尔斯博罗特的后代额璘臣于1627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后,为了管理和祭祀方便,将成吉思汗八白室安放在他父亲博硕克图济农灵塔所在的王爱召附近供奉。1649年,随额璘臣济农王府的搬迁,成吉思汗八白宫迁至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即郡王旗。因此说,成吉思汗八白宫,迁往伊金霍洛之前,在达拉特境内至少集中供奉一百多年,为达拉特留下独特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
5、窝阔台汗祭祀圣地
窝阔台为成吉思汗三子,继成吉思汗之后于1229年即大汗位。窝阔台于1241年去世,1246年其子贵由即位后为父建立祭祀白宫,与成吉思汗白宫一同供奉。后来,窝阔台的祭祀宫帐供奉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赞丹召附近的哈拉扎台。鄂尔多斯人称它为“窝阔台伊金”。据史料记载,窝阔台伊金宫帐在达拉特旗王府之西南约三十里,“有较大于普通之蒙古包一座。包之北面,且有看守此包之达尔汗特人住屋数楹。盛窝阔台骸骨之银棺,即置于此包中,棺之形式与现代普通寿器回然不同,乃一矩形银箱。其体积长约二尺余,宽高各约一尺余。置于石砌之台上。其前设有供桌。桌上置有多数银制祭器。且有海灯一盏,不论昼夜,燃点不熄。”窝阔台奉祀之神,还有一柄苏勒德,为三叉式神矛,希勒彼(柄)为一丈多,用枣骝公马鬃作缨子。窝阔台白宫,一直由达拉特部专门达尔扈特守护、祭祀。窝阔台伊金祭祀,形成一整套祭祀制度。守护达尔扈特每日举行例行祭奠,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举行月祭。季祭于正月初三(香火祭)、四月初三、七月初三、十月初三举行。原七月初三举行的秋祭为由盟长参加的大祭。窝阔台伊金哈日(黑)苏勒德,每逢龙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即窝阔台的生日,举行威猛大祭,用四十五只全羊进行供奉。
6、古日别勒津哈屯陵所在地
据文献资料记载的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娶西夏国美丽的古日别勒津皇后(赵君)来到宝日套亥(河套)。成吉思汗病危即将咽气时,这位哈屯趁机逃走。当兵马得知后追赶到黄河岸时,只见哈屯的两只鞋丢在河边。成吉思汗得知后,令士兵在河边埋葬这两只鞋,并堆泥石形成小山包,便成为古日别勒津哈屯的陵墓。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古日别勒津哈屯投黄河死后,把她的遗体捞出来放进铁棺材进行埋葬,因此,当地蒙古族把这小山包称之为“特木尔敖勒忽陵”(铁棺陵)。因古日别勒津哈屯投河而死,从此把黄河称之为“哈屯郭勒”(夫人河)。
据专家考证,在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的昭君坟,应为古日别勒津哈屯(赵君)陵墓。
7、鄂尔多斯济农的故里
北元时期,济农仅次于可汗。可汗统领全蒙古,坐镇左翼三万户,济农统领右翼三万户,坐镇鄂尔多斯万户。
16 世纪初,巴图蒙克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并划分六个万户,鄂尔多斯属右翼三万户之一。巴图蒙克达延汗的四子、右翼三万户济农巴尔斯博罗特(1488— 1531)统领鄂尔多斯万户。巴尔斯博罗特的长子衮必里克图1531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后进入黄河南岸的乌兰淖尔附近。衮必里克图的长子诺延达拉1551 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接着宝颜巴特尔洪台吉1573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诺延达拉之孙博硕克图,1575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博硕克图的长子斯楞额尔德尼 1626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博硕克图之子额璘臣1627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1649年任伊克昭盟首任盟长,当年济农王府搬迁至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鄂尔多斯最早的六位济农曾经在今达拉特的土地上统领鄂尔多斯,使达拉特成为鄂尔多斯济农的故里
8、历史巨著《蒙古黄金史》产生地
《蒙古黄金史》,与《蒙古秘史》、《蒙古源流》一同成为蒙古民族世界三大巨著之一,闻名于世。《蒙古黄金史》,原名为《古代蒙古诸王奠定的国家制度之著作简要汇总黄金史纲》,简称《蒙古黄金史》或《黄金史》。
《蒙古黄金史》的作者罗卜桑丹津,是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原蓿亥图乡热西却凌庙(俗称“旧召”)活佛。他是一位十分博学的喇嘛,精通蒙、藏文,曾经编写诸多经书和蒙藏词典,获得国师称号。罗卜桑丹津,还是一位历史学家,除编纂有《黄金史》外,还著有《五台山志》一书。从各种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黄金史》成书年代在1669年-1675年间。
《黄金史》主要是一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统一草原并登上汗位的历史,是一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统治蒙古的历史。此部史书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记载从蒙古先祖到成吉思汗逝世的历史,其时间跨度大体相当于《蒙古秘史》,后一部分分为从窝阔台、贵由到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薛禅可汗至林丹汗时期的历史。《黄金史》是一部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历史传记文学作品,并且还是一部散韵相间,诗文并茂,荟萃各种文学样式的历史传记文学作品。
9、伊克昭盟建盟之地
1636 年(明崇祯九年),漠南蒙古十六个部,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四十九个封建领主承认后金皇帝皇太极为合汗,后金改国号为清。之后,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严格控制蒙古地区。1649年(顺治六年),清廷派臣到鄂尔多斯济农所在地,今达拉特旗境内的王爱召(伊克召),将鄂尔多斯划分为六个旗,设六个札萨克,并六旗札萨克王爷会盟于王爱召(伊克召),六旗合为一个盟,即成立伊克昭盟。1736年又增加一个札萨克,从而伊克昭盟下属七个旗。
10、敖包文化故乡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通常立在山顶丘陵之高处和风水之地。敖包的种类包括祭祀长生天的祭天敖包,象征山水神灵的神灵敖包,祭祀祖先的氏族部落敖包,纪念英雄人物的纪念敖包,纪念聚会的“胡日呼”敖包,宗教性质的寺庙敖包,显示道路方向地界的标志敖包等等。敖包,在蒙古人心目中是神圣的,人们在行程中遇见敖包,须下马敬献哈达、美食、香等,以示敬仰。并非常注意对敖包周围环境的保护,不损一草一木,忌讳动土和乱扔东西。
敖包是用石头堆成的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上神矛或树枝,系着经文小旗或哈达。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三祭祀敖包,举行祭祀活动之后,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男子三项技能比赛。在鄂尔多斯地区敖包通常有独立敖包和十三敖包之分。蒙古族自古以来崇尚十三,认为天是由十三重天组成。
达拉特境内具有影响的敖包有20多座,位于响沙左右的翁贡(银肯)敖包和诺颜敖包,过去是达拉特旗札萨克王爷主持、全旗范围参加祭祀的两座敖包。
11、宗教文化盛兴地
十六世纪末,佛教在蒙古地区盛行。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鄂尔多斯济农博硕克图,根据三世达赖喇嘛索德纳木扎木苏的提议,在黄河南岸乌兰淖尔建立了 “乌哈尼格巴达日古拉格齐”庙。因为这是鄂尔多斯君王所建立的寺庙,故俗称王根召(王爱召),这座寺庙又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寺庙,因此又称伊克召(大召)。博硕克图济农去世后在王爱召为他又建立了灵塔。博硕克图之子额璘臣于1627年(天聪元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后,为了管理和祭祀方便,将成吉思汗八白室安放在他父亲灵塔所在的王爱召附近供奉。
在达拉特旗,从1613年以后曾经建立61座寺庙,为鄂尔多斯各旗之首。其中,王爱召、热西却棱庙(旧召)、树林召、展旦召等寺庙具有很大的影响。
12、森吉德玛出嫁之地
鄂尔多斯民歌中有个《森吉德玛》的歌。是以真人真事所创作、传唱的民歌。民歌《森吉德玛》,无论是音乐、歌词,都是鄂尔多斯民歌的经典代表。而歌中所唱的森吉德玛,是鄂尔多斯人心目中的美的化身。森吉德玛,是一位嫁到达拉特草原的美丽、智慧、善良的姑娘。森吉德玛的故事,反对封建制度,寻求自由,渴望美好生活,不仅在蒙古族当中具有很大影响,而且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森吉德玛》,以其它的魅力,经久不衰,一代代鄂尔多斯人在传唱。
13、北鄂尔多斯歌舞之乡
达拉特旗蒙古族歌舞,是本地区文化艺术的代表,具有鄂尔多斯北部草原歌舞的特点。因为达拉特人的祖先来自成吉思汗宫廷,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了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使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特点,一是宫廷礼仪文化特点。达拉特旗,是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具有元朝宫廷文化的独特色彩,构成了达拉特浓郁而独特的民族文 化和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的民俗中带有宫廷礼仪,其服饰中体现浓郁的礼仪色彩。在古老的民歌中就有“礼仪歌”,特别是这里传承的古老的达拉特婚礼以及鄂尔多斯著名民歌《送亲歌》,是蒙古宫廷文化的集中体现,展示了鄂尔多斯蒙古族婚俗礼仪的神秘和壮美亮丽;二是祭祀文化特点。成吉思汗祭祀渗透于这里的文化艺术,使达拉特民族民间文化中祭祀文化色彩非常突出;三是草原文化特点。达拉特旗,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长期游牧之地,使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点。比如,这里的那达慕会、敖包盛会等具有鄂尔多斯草原特点。
达拉特旗是歌的海洋,悠扬的民歌,以其特有的魅力为鄂尔多斯民族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这里是舞的故乡,传统的民间舞展示着达拉特的风土人情。达拉特,具有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了达拉特人创造奇迹的沃土。
14、草原上的黄河文化发展之乡
黄河农耕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鄂尔多斯草原上的黄河农耕文化;二是黄河古渡文化,即商贸文化。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黄河岸边富庶的达拉特一直就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之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之地,是黄河农耕文化逐渐发展起来,成为鄂尔多斯黄河农耕文化的摇篮。“打鱼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是对达拉特农耕文化的最好的形容。达拉特旗除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之外,还有浓郁特点的蒙汉交融的文化。这种文化,主要是以歌曲为典型代表。民歌《打鱼划划》、《了见王爱召》等就是典型代表。今天,黄河南岸的肥沃土地上,利用达拉特黄河文化,发展黄河渔村“农家乐”、“四季青”等绿色园区,使这一文化得到发展。黄河古渡文化,展现了蒙汉人民的商贸往来,具有别具特色。
15、革命烈火燃烧之地
达拉特是革命烈火燃烧之地。 20世纪初,鄂尔多斯地区反对民族压迫而掀起了震惊中外的反洋教运动。当时,达拉特旗蒙汉人民参加了火烧大发公、小淖两座教堂的斗争,破坏了铺隆的耶稣堂,被清朝廷看作是“仇教酿祸、案情重大”的旗。1915年,发动了以阿尧尔扎那梅林为首的反对蒙古封建统治的“独贵龙”运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战前沿阵地,发生诸多事件,产生广泛影响。
16、文学巨著《玉泉喷绿》产生地
现代长篇小说《玉泉喷绿》,于20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式出版,成为鄂尔多斯市第一部长篇小说,轰动全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长篇小说《玉泉喷绿》的作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贺政民。贺政民为达拉特旗人,是鄂尔多斯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享誉盛名。文学巨著《玉泉喷绿》,是达拉特旗文化的一个亮点,具有广泛影响。
17、沙漠文化发祥之地
达拉特旗,位于著名库布其沙漠边缘。这里具有著名的响沙湾和恩格贝沙漠。这些沙漠,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民俗风情以及沙漠生态结合在一起,形成引人注目的独特的沙漠文化。其中,响沙湾以其大漠风光、传奇故事、沙漠娱乐、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等丰富的内涵,构筑鄂尔多斯沙漠文化,走进全国、走向世界;恩格贝则以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植物、沙漠动物、沙漠休闲以及民俗风情形成著名沙漠文化风景,闻名遐迩,成为鄂尔多斯沙漠文化发祥之地。
18、工业文化振兴之地
达拉特旗的工业文化,在鄂尔多斯现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达拉特电厂、东达蒙古王、PVC化工、阿维菌素、四季青等大型企业集团,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文化,为达拉特多元文化增添时代气息,成为鄂尔多斯工业文化振兴地之一。
19、生态文明复兴之地
达拉特的响沙、银肯沙等,以其独特的沙漠文化出了名。而恩格贝、东达蒙古王沙产业基地等,以治理沙漠,恢复生态,发展沙产业而闻名遐迩。其中,恩格贝总面积 30万亩,过去全部是荒漠化土地。如今已被国家环保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享誉中外。